赵自裕:医德医术都重要
摘自《安徽工商》99年第10期
唐成和 李 立/文
“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这是个体医生赵自裕的座右铭,这朴素的语言似乎已过时,却是她发自内心对人世间真善美的向往。生在农村,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赵自裕,自幼耳濡目染父辈们的医术、医德。在文革动乱的年代里,一心想上医科大学的梦已破灭,他只好拾掇赵家父辈留下的医学遗产,开始了行医生涯。在当时贫穷落后的农村,他目睹了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无情的疾病折磨摧残,便萌发了.........
一颗从医济贫的少年志
“穷人不生病,好比走大运”这句俗语给少年时的赵自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偏僻的乡村,他的诊所里常常碰到些疑难杂症,折磨年迈的老人只有等死,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生活不能自理、未脱稚气的孩子不能再活蹦乱跳。有的虽然凑些钱住进医院,但因无法支付医药费而半途而废,有的走投无路就到处求神问仙。这一切让刚跨入青春门槛的赵自裕有种揪心的痛,他恨病魔无情,恨自己医术浅薄。人说:“单方治大病”,他便横下一条心,开始了......
一条探索疑难杂症的曲折路
八十年代初,他怀揣着积攒下的几千元钱,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北京中医研究院.在高等学府里,他是一个旁听生,但他却以别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勤学苦钻,不耻下问,掌握了很多名家、教授对杂症的独特疗法,两年学有所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为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更多的病人,他将自己的乡村诊所迁到庐江县城,开办起庐城第一家个体行医诊所——“赵自裕中西医诊所”。随着就诊范围的不断扩大,就诊人次的不断增多,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一种给病人解除患痛的责任感不断增强。他又先后筹措资金4万元参加上海、山东、河南、江苏等高校举办的各种医疗培训班,并就此机会广交全国各地世界名人,博采众家之长,虚心向同行学习,潜心钻研,独辟蹊径,创造了一病一方交流录。没碰到一个疑难杂症,他总是不分昼夜,全身心投入,每发现一个新的疗法,,他总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他不但对自己的医术精益求精,对自己的帮手—妻子张文芝、侄儿赵杰也要求严格,先后送他们去海军医学院学习、深造,并到大中型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在他不大的诊所里,却有一间不小的书室兼实验室。在这间实验室里,他为各类皮肤病患者配制了大量疗效独特的药膏,同时也毁掉了价值的万元因某种成分比例搭配不当而影响疗效的药品。在这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赵自裕感到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
有人说赵自裕很小气:对一种疾病有几种疗法,随便选一种即可,但他却药对每一个患者从病源、病因问起,至病症、病程,从不放松某一个环节,进行方方面面的诊断分析,得出最佳方案才施治。也正因为这样,他的诊所里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有人说赵自裕很大气,如对孤寡老人,特困下岗职工等一些贫困患者,都给免费治疗。真正成为......
一个医术医德兼备的行医人
为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他将每年收入大都投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研究。对病人服务热情周到,关心备至,他不仅自己是这样,并要求员工必须做到。对有些较难的病例,他及时请各名医会诊、转诊,使患者能得到准确治疗,从未误诊。
来诊所看病的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平等对待,尤其是对困难病人更是重义行医。如庐江县万山镇农民徐大由,男,76岁,年轻务农时,不慎左下肢内侧中段被耙齿刺破感染,由于没有及时治疗,成为慢性馈疡。先后去庐江、合肥等一些医院治疗,用去近万元,均未达到满意效果,后辗转来到赵医生诊所,赵医生采用探取植皮等多种疗法,终于解决了病痛,老人家完全康复。考虑老人家年迈体衰加上治病已花去不少钱,便将其医药费及在诊所三个多月住院费3000多元全部免收。王道才,64岁,患老年传音性耳聋。早在1997年前先后在北京几大医院花掉几千元治疗未见其效,后在赵医生诊所于1997年12月先后治疗二个疗程,听觉恢复,当即用电话和北京儿子通话报喜。老人高兴之余,赠诊所锦旗一面。